就个人碳账户的潜在出口而言,个人碳交易或者说全国碳市场下的个人碳交易,短期内还不是可行的出口,原因有两点。


1 碳市场具有严肃性。


2022 年 3 月 14 日,生态环境部公开中碳能投等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2022 年第一批突出环境问题)28。众所周知,目前全国碳市场只有电力一个行业,而且纳入的核算范围只包括电力设施,且只有重点排放单位可以参与交易,尚未引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然而,在这样的监管下,第一履约期仍然暴露了一系列问题,这充分说明碳市场的运行具有复杂性,数据质量是碳市场机制的生命线。在这样的前提下,将标准不够严苛,监测不够准确的个人碳账户纳入碳市场乃至全国碳市场,仍需等待时机。



2. CCER 机制的严谨性。


CCER 机制要求项目要规范,符合方法学的要求,且满足“三可”原则,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由于微小项目很难满足上述要求,因此碳普惠制下的个人碳减排账户就很难大规模的接入碳市场。


虽然基于个人碳账户的个人碳交易短期之内难以开展,但是基于个人碳账户的信用评级仍然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出口。正如衢州模式的实践,个人碳账户完全可以和个人信用挂钩,用来引导个人绿色消费和绿色投资。





个人碳账户未来发展建议相关文章:


我国个人碳账户未来发展模式建议
个人碳账户潜在出口建议
个人碳账户有效场景建议 

什么是碳普惠制度?它是怎样运行的?

什么是个人碳交易?个人怎样参与碳交易?